[ 信息發布:本站 | 發布時間:2018-06-15 | 瀏覽:15739 ]
近年來我國的核電產業發展也相當迅猛,核電技術也在不斷地提高,而2018年核電產業將會面臨哪些變化?核電產業持續加碼,目前也正處于戰略發展階段。具體的情況如何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2018年初,與此前沉寂良久不同的是,核電產業終于熱鬧了起來:先是“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實現穹頂吊裝,緊接著超過8成核能上市企業盈利預喜,隨即中核、中核建正式敲定重組。在業界人士看來,整個“十三五”時期,核電市場在不斷孕育新氣象的同時,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萬億級投資大幕開啟2018年核電將有這三大變化
中國核電格局正醞釀出新的變化:作為央企名錄中的排名靠前的軍工企業,中核、中核建“修成正果”,最終敲定重組合并。
強強聯合重塑核電格局
事實上,中核、中核建的“聯姻”傳聞由來已久。早在2017年3月,彼時履新上任的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就曾對媒體透露過兩大核電集團的重組事宜。而就在業界揣測其為“閃婚”亦或“愛情長跑”之際,十個月后的今天,來自1月31日權威媒體報道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實施重組。至此,中核與中核建的重組合并最終敲定。
可以預見的是,兩者合并后,中廣核與國家電投將在核電發展的快車道上面臨更強的競爭對手。重組合并后的新中核將塑造核電開發建設系統化服務模式。一方面,作為國內唯一出口并實現批量出口核電站的中堅力量,中核無論在產能積淀、規模體量來看,都被公認為業界“老大哥”。另一方面,擁有連續逾30年核電建造經驗、被視為“核電建設王牌軍”的中核建,也相繼在近年來建設、運維、投資核電站方面斬獲了不俗業績。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上述兩者強強聯合也意味著繼國電投、神電重塑案例后,核電行業第三例敲定的央企重組。至此,包括中廣核、新中核、國家電投在內的三家央企重塑了核電行業“三足鼎立”的全新格局。
核電出海再添“金名片”
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因運營準入門檻高標準、嚴要求,業主數量對于核電整體產業鏈的格局與發展將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持照”的投資運營商仍僅限于中廣核、中核與國家電投三大巨頭。從核能應用、核電產業鏈的角度看,原本“同根生”的中核、中核建將憑借多年在核工業領域的專業產能素質與完善研發體系,在裝機規模、研發實力、拳頭產品方面極大提升核心競爭力。
從“走出去”層面來看,與高鐵并稱為中國制造“金名片”的核電,將在增強競爭話語權中迎來關鍵一步:重組后的新中核“造船出海”的海外版圖中不僅有華龍一號,還多了超過55萬千瓦高溫氣冷堆。除了在核能核心技術上表現不俗,新中核正不斷拓展其業務板塊,包括技術研發、項目建造、工程運維與資質審核領域,都將成為其打開世界核電市場的“金鑰匙”。
2018年可能是央企重組大年。而這,或許只是2018年央企重組的首炮。據消息人士透露,國家電投與華能集團的重組大戲有望揭開序幕,也正如業界普遍分析的那樣,“精彩大戲還在后頭,靜觀其變。”當前,隨著央企重組大潮漸起,優勢企業聚集增強競爭力不僅契合了高速度與高質量并驅前行的發展理念,也預示著中國制造將以盤子更大、產業更全、發展多元的新面貌參與國際市場。
核電產業持續加碼
迄今,核電正處于戰略發展期。
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核電行業頻頻釋放利好信息:“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壓力容器吊裝成功、“嚴”字當頭的中國《核安全法》落地、福建霞浦示范快堆工程開工建設。而在駛入規模化應用的同時,中國核電也從此前消化吸收轉變為自主創新的技術體系,誠如以華龍一號為核心的核電技術已成為積極向海外市場推廣的智造名片。
中國智造這一需求同樣提供了強大市場空間。隨著三大巨頭初具雛形,核電行業有望駛入發展快車道。根據《中國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未來4年內,全國核電裝機將超過5500萬千瓦,在建規模接近2987萬千瓦。業界分析指出,據此估算仍有接近2897萬千瓦左右裝機缺口,相對應地則是在相關核能技術獲得實質突破的基礎上,未來三年每年有望開工8臺左右。
另據國內機構預測,作為唯一大規模替代火電的基礎能源,核能有望在未來2—3年內迎來加速增長期。在此利好態勢下,產業鏈上市企業盈利能力隨著進一步抬升,相關龍頭企業的估值也將逐步凸顯。而對于核電來說,更遠的規劃是在2030年,中國核電的裝機規模將呈現出翻番的加速模式。